所在位置:博爱门户网 > 安徽高考分数线 > 正文

安徽考多少分能上山东协和学院 附-录取分数线

2023-08-27 14:10:54 文/博爱门户网

根据最新安徽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数据,山东协和学院在安徽招生录取数据显示,安徽考生上山东协和学院的分数在204至357分,位次为276108至43669位次区间内,所以我们预测2023年安徽高考考生需要考在204至357区间才能上山东协和学院。

一、安徽考多少分能上山东协和学院

1、2022年安徽考生上山东协和学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35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64054名;

2、2021年安徽考生上山东协和学院:理科最低分需要204分,录取最低位次为225284名;

3、2020年安徽考生上山东协和学院:理科最低分需要208分,录取最低位次为220546名;

4、2022年安徽考生上山东协和学院:文科最低分需要245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61731名;

5、2021年安徽考生上山东协和学院:文科最低分需要528分,录取最低位次为44377名;

6、2021年安徽考生上山东协和学院:文科最低分需要354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50081名;

7、2020年安徽考生上山东协和学院:文科最低分需要508分,录取最低位次为44334名;

8、2020年安徽考生上山东协和学院:文科最低分需要357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49690名;

安徽考多少分能上山东协和学院 附-录取分数线

二、山东协和学院在安徽的2020-2022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1、2022年山东协和学院在安徽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2 安徽 理科 本二 435 164054 省教育厅
2022 安徽 理科 专科 215 276108 省教育厅
2022 安徽 文科 本二 492 43669 省教育厅
2022 安徽 文科 专科 245 161731 省教育厅

2、2021年山东协和学院在安徽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1 安徽 理科 本二 435 139491 省教育厅
2021 安徽 理科 专科 204 225284 省教育厅
2021 安徽 文科 本二 528 44377 省教育厅
2021 安徽 文科 专科 354 150081 省教育厅

3、2020年山东协和学院在安徽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0 安徽 理科 本二 458 134636 省教育厅
2020 安徽 理科 专科 208 220546 省教育厅
2020 安徽 文科 本二 508 44334 省教育厅
2020 安徽 文科 专科 357 149690 省教育厅

500分左右有哪些政法大学

序号院校名称学校类型批次
1上海政法学院政法二本
2甘肃政法学院政法二本
3山东政法学院政法二本
4北京警察学院政法二本
5山西警察学院政法二本
6吉林警察学院政法二本
7辽宁警察学院政法二本
8福建警察学院政法二本
9江苏警官学院政法二本
10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政法二本
11江西警察学院政法二本
12上海公安学院政法二本

什么是征集志愿

“征集志愿”是指对于第一批至第四批第一志愿录不满额的院校,在每批次第一志愿录取完成后,由省教育考试院向社会公布院校招生缺额计划,考生再根据缺额计划在当地招生办填报“征集志愿”,这样使得第一志愿录取时落选的考生有第二次重新填报志愿的机会。

征集志愿是在统一招生完之后就进行的,时间一般在统招之后补录之前。征集志愿表是根据各个省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而定。征集志愿是给掉档同学的又一次机会,凡是参加高考的同学应该时刻关注这些信息。

征集志愿也要认真对待,填报第一志愿也应慎重考虑,有的省份的征集志愿都是平行志愿,同样也应该把最好的选择填在第一个。

三、山东协和学院最新介绍

山东协和学院创建于1993年,2003年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纳入国家普通高职统招计划,200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普通高职院校,201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被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为山东省民办本科高等教育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接受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40个观测点满票通过,教育部评估中心网站以“合格评估助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日益彰显”为题进行了推广。2020年在省属本科高校分类考核中,位居同类院校之首。2021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和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 学校坐落于山东省省会济南,现有郭店、遥墙2个校区,占地面积119.4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14万平方米;单价8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45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46万余册,电子图书221万册,纸质期刊4387种,电子期刊146980种。校内建有10个实验实训中心,内设304个实验室、197个学科专业功能实验室。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校外建有168个实习实训基地,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山东省企业实训基地1个,职业技能鉴定站4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54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337 项。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6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116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545人。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教学管理先进个人2人,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济南市高层次人才274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级教学管理先进集体1个,山东省“青创人才引育计划”立项建设团队1个。 学校下设7个教学院(部),开设普通本科专业 40个,形成了以医学为特色,医学、文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格局。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支持计划专业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7 门。 学校建有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3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优质协同创新中心1个。共承担科研项目1249项,其中国家科研课题1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68项、厅局级科研项目821项;国家级教改项目14项、省级教改项目39项;获得科研成果奖879项;获得国家专利347件、软件著作权572件。2015年,牵头成立环渤海高校教学咨询委员会、科研与学科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连续承办三届环渤海高等教育论坛,促进了环渤海地区高校的交流与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理念。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被中国教育协会和中国教育发展促进会评为“全国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是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山东省众创空间、济南市泉城众创空间支持单位。 学校学生竞赛荣获国家级金奖62项、银奖102项、铜奖 214项 ,省级金奖232项、银奖318项、铜奖400项。其中,2020年获第六届“互联网+”全国总决赛银奖1项、铜奖3项,2021年获第七届“互联网+”全国总决赛金奖3项,银奖1项、铜奖6项,“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荣获国家金奖1项,银奖1项。第七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荣获省级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5项。第十七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荣获省级特等奖1项。学校2015年获批全国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2017年获评首批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2017年获评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全国首届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优秀项目奖。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实施协同育人。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等10个国家和台湾、澳门等地区的4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教师互派、学生交流、学分互认、课程共建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学校已选派56名教师赴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交流深造,并聘请了美国、西班牙、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多名资深学者担任客座教授。近年来,选送1500余名学生赴美国、德国、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家和中国台湾、澳门等地区的18所高校学习交流或攻读学位。与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桥箱有限公司、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山东泉盈酒店集团等2家地方政府、31个学术机构、77家行业企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服务、学生创业就业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校企互动,协同育人。 学校坚持在服务社会中育人,在回报社会中发展,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005年,启动“万名乡村医生免费培训计划”,连续16年累计义务培训乡村医生3万余人,已形成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公益活动品牌。得到周铁农、厉无畏等*和高强、姜大明、郭树清等省部级领导的高度认可,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50余家媒体多次报道。2013年,获批山东省高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连续4年培训高级养老护理员3000余人。 学校坚持依法办学、诚信办学、规范办学、开放办学,弘扬以和合向上、协同奋进为内涵的“和合”文化,秉承“明道致远,德和崇文”的校训,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专家治学”发展战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先后被中华职业教育社授予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被省教育厅省人社厅评为“山东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被省民政厅评为“山东省首批5A级社会组织”,连续6年被省民政厅评为“优秀民办非企业单位”。(截止2021年10月更新)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