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博爱门户网 > 重庆高考分数线 > 正文

重庆考多少分能上内蒙古师范大学 附-录取分数线

2023-09-03 20:59:47 文/博爱门户网

根据最新重庆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数据,内蒙古师范大学在重庆招生录取数据显示,重庆考生上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分数在465至529分,位次为59124至12420位次区间内,所以我们预测2023年重庆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65至529区间才能上内蒙古师范大学。

一、重庆考多少分能上内蒙古师范大学

1、2022年重庆考生上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最低分需要505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2420名;

2、2021年重庆考生上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最低分需要542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2827名;

3、2022年重庆考生上内蒙古师范大学:物理最低分需要478分,录取最低位次为53732名;

4、2021年重庆考生上内蒙古师范大学:物理最低分需要526分,录取最低位次为47516名;

5、2020年重庆考生上内蒙古师范大学:理科最低分需要465分,录取最低位次为59124名;

6、2020年重庆考生上内蒙古师范大学:文科最低分需要529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2811名;

重庆考多少分能上内蒙古师范大学 附-录取分数线

二、内蒙古师范大学在重庆的2020-2022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1、2022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在重庆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2 重庆 历史 - 本科 505 12420 省政府
2022 重庆 物理 - 本科 478 53732 省政府

2、2021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在重庆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1 重庆 历史 - 本科 542 12827 省政府
2021 重庆 物理 - 本科 526 47516 省政府

3、2020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在重庆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0 重庆 理科 - 本二 465 59124 省政府
2020 重庆 文科 - 本二 529 12811 省政府

高考志愿怎样填报比较好

高考志愿填报要拉开梯度,冷热搭配,服从调剂,兼顾地域。

“拉开梯度”指的是填报的每批次的学校,学校之间一定要拉开梯度,每个学校的专业也最好拉开梯度。

“冷热搭配”是指高考志愿填报时学校里面的专业既要有热门,也要有冷门,冷热一定要搭配。

“服从调剂”,在专业最后一栏有一个是否服从调剂,建议写上“服从”,以防分数已经够了学校提档线,但是够不着专业的录取线,最后进得了学校的“大门”却进不了专业的“小门”,反而被退档,导致掉档或落榜。

“兼顾地域”,地域性不一样的高校,分数也不一样,整个高考志愿填报体系有梯度,录取时风险会大大降低。

查询录取的方法

录取期间,考生可查询电子档案运行的6种状态:

(1)“自由可投”:表示该考生的档案没有投出去或投出去后又被学校退档,如是被学校退档,考生可以看到最近一次院校退档的理由。

(2)“已经投档”:表示省招办已将档案投给了院校,但院校还未下载投档信息。

(3)“院校在阅”:表示院校已下载了投档信息,正在审阅考生的电子档案。“院校在阅”并不表示考生已经被录取,省招办投给院校的档案数一般多于招生计划数,院校通过阅档后还要退出不予录取的考生档案。

(4)“院校预退”:表示该考生因种种原因院校不予录取,院校向省招办提出退档,对每一个预退档的考生,院校都会注明退档的理由。

(5)“院校预录”:表示院校准备拟录取该考生,已通过网络将拟录取名单提交给省招办,等待省招办网上录检审核。

(6)“录取”:表示考生网上录取信息经省招办录检通过。

三、内蒙古师范大学最新介绍

内蒙古师范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自治区重点大学,是具有鲜明教师教育和民族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师范大学。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实践探索,现已成为自治区培养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师资和蒙汉兼通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自治区中学教师培养中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基础教育与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学校有赛罕校区和盛乐校区,占地总面积3800余亩(约253公顷),校舍建筑面积94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2亿余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4亿余元。馆藏图书268万余册,电子图书185万余册。学校下设27个教学机构,3个合作办学学院,4所附属学校(含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学校)。现有教职工2074人(不含合作办学),其中专任教师1292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51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2%,具有正高级职称专任教师22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7.2%,具有副高级职称专任教师43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3.7%;有博士生导师99人、硕士生导师1014人,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3人,国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1人,2002年至今,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151人(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9人,获自治区“草原英才”项目资助61人(次)、团队11个。 学校有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30100人、研究生4380人,有各类成人教育学生566人、留学生502人,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开设95个本科专业,涵盖10大学科门类(其中普通师范专业23个,职业教育师范专业19个),2020年招生专业72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有自治区级品牌专业32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精品课程78门,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7个,有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有自治区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18个。 学校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专业学位10种;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入学资格。学校拥有省部级科研平台33个,其中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7个、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含培育)3个、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含培育)6个、自治区协同创新中心1个、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自治区工程实验室3个。同时拥有自治区级创新团队14个、全国“人文社科普及基地”1个、自治区首批科普示范基地1个。 建校69年来,学校形成了“求真务实,育人至上,学术创新,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强化了“双学位教师教育和蒙汉兼通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秉承“献身、求实、团结、奋进”的校训,已培养输送各类毕业生27万余人。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蒙古、俄罗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0几个国家及80余个国内知名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9年被批准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学校先后聘请包括7位两院院士和5位学部委员在内的近500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任学校学术顾问、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校正按照“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理念转型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而不懈努力。 2021年3月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