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博爱门户网 > 甘肃高考分数线 > 正文

甘肃考多少分能上中国药科大学 附-录取分数线

2023-06-14 17:15:31 文/博爱门户网

根据最新甘肃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数据,中国药科大学在甘肃招生录取数据显示,甘肃考生上中国药科大学的分数在510至572分,位次为12185至1585位次区间内,所以我们预测2023年甘肃高考考生需要考在510至572区间才能上中国药科大学。

一、甘肃考多少分能上中国药科大学

1、2022年甘肃考生上中国药科大学:理科最低分需要516分,录取最低位次为9540名;

2、2021年甘肃考生上中国药科大学:理科最低分需要510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2185名;

3、2020年甘肃考生上中国药科大学:理科最低分需要546分,录取最低位次为8146名;

4、2022年甘肃考生上中国药科大学:文科最低分需要526分,录取最低位次为2150名;

5、2021年甘肃考生上中国药科大学:文科最低分需要561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585名;

6、2020年甘肃考生上中国药科大学:文科最低分需要572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892名;

甘肃考多少分能上中国药科大学 附-录取分数线

二、中国药科大学在甘肃的2020-2022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1、2022年中国药科大学在甘肃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2 甘肃 理科 本一 516 9540 教育部
2022 甘肃 文科 本一 526 2150 教育部

2、2021年中国药科大学在甘肃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1 甘肃 理科 本一 510 12185 教育部
2021 甘肃 文科 本一 561 1585 教育部

3、2020年中国药科大学在甘肃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0 甘肃 理科 本一 546 8146 教育部
2020 甘肃 文科 本一 572 1892 教育部

分数低值得报的二本大学有哪些

学校名称办学性质学校类型2022分数批次
桂林旅游学院公立财经491二本
梧州学院公立综合494二本
西安航空学院公立理工495二本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公立综合496二本
湖北理工学院公立理工497二本
云南艺术学院公立艺术497二本
沈阳音乐学院公立艺术497二本
新疆科技学院公立财经498二本
广西艺术学院公立艺术499二本
贵阳康养职业大学公立医药499二本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公立综合499二本
新疆艺术学院公立艺术499二本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公立艺术500二本
呼伦贝尔学院公立综合500二本
新疆工程学院公立理工501二本
楚雄师范学院公立师范501二本
山西传媒学院公立综合501二本
广西科技大学公立综合501二本

预科生肯定能被录取吗

被预科录取了,上大学的几率理论上是100%,只要在未来一年预科班学习上不要挂科,基本上能转入正常的大学本科学习。预科没被录取只能重新复读。

攻读预科就是为了进入理想大学,但预科学习也存在风险,如果学完预科后,没有达到学校的要求,有可能不被学校录取,更有可能导致升学失败。所以建议大家在选择预科之前一定要辨别仔细,三思而行。

三、中国药科大学最新介绍

中国药科大学坐落于古都南京,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学风优良、在药学界享有盛誉的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 历史沿革 中国药科大学的前身为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四年制),始建于193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高等药学学府。建校初期,抗战爆发,学校初迁汉口,复迁重庆,精研学术,哺育英华。1946年回迁南京。1952年,齐鲁大学药学系和东吴大学药学专修科并入学校,成立华东药学院。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56年更名为南京药学院。1986年与筹建中的南京中药学院合并,成立中国药科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百所高校行列。2000年,学校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2001年,江苏省药科学校整体并入学校。2017年9月,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80多年来,中国药科大学秉承“精业济群”的校训精神,以“培育药界精英、研发普惠良药、贡献幸福生活”为使命,坚持“学术第一、师生为本、共生共赢”的理念,兴药为民,荣校报国,努力成为“全球最受尊敬的药学高等学府”。存心以仁,任事以诚,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铸就了独特的治校品格,现已发展成为以药学为特色,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办学规模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969人,其中本专科生11576人、研究生5839人、留学生489人、预科生65人。建有玄武门、江宁2个校区,占地2100余亩。建筑面积近67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28.7万平方米,图书馆面积3.4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22.8万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8.1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百万余册。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荟萃了众多知名的药学专家。在职教职工1726人,其中专任教师1074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占91.53%。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3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72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德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以及一大批国家人才项目入选者。现有国家和省级创新团队21个,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 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药学、中药学、生物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设有药学、中药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可在24个专业接收博士后人员。药学一级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覆盖的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等6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中药学一级学科为江苏省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中药化学二级学科为“十二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药学、生物学学科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建设。化学学科为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培育)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 学校致力于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生态体系,以药学、中药学学科为龙头的药学学科群建设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国际影响力逐年大幅提升。在教育部组织的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药学、中药学学科排名始终名列前茅。中药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药学学科获评A+。2021年5月,我校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临床医学、生物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5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排名跨入全球前1‰(万分之三),位列全球第28位、亚洲高校第1位。在2021 US News 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我校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位列全球第15位、亚洲第1位。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心(CWUR)学科排行中,我校药物化学学科位列全球第3位。在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我校药学、中药学学科分别排名国内第1位、第2位,均进入“中国顶尖学科”。 学校下设16个院部,现有31个本科专业(类)。药学、中药学、生物制药、制药工程、临床药学、药物制剂、药物化学、药事管理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被评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药学、药物制剂、药物化学、中药学和生物制药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药物分析和海洋药学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药学、中药学、生物制药、药物制剂和药事管理专业被评为“十三五”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药学类、中药学类、生物工程类、工商管理类专业和制药工程专业被评为“十二五”江苏省重点专业;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制药工程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临床药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药事管理和英语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目前获得省级以上专业建设立项或荣誉的专业累计21个,占招生专业总数的81%。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药学、临床药学专业通过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认证。 科学研究 学校重视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坚持“两手抓、两手硬”。2019年以来,年度到账科研经费均近5亿元。学校建有“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设有临床前创新药物研发各节点相关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及工程技术中心34个,实现了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三大领域科研平台的全覆盖,为各类新药的研发提供全方位服务。成立于2010年的“药物科学研究院”,为创新品种研发、关键技术突破、人才团队建设提供全面支撑。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在顶尖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近300篇,获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数稳居全国高校之首。获批牵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其中总经费超过2000万元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2项,总经费达4.4亿元,其中重大、重点和杰出人才项目31项。 教学成果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药界英才和全方位服务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和健康中国战略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探索荣誉教育制度,推进融合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药学人才培养改革和“四新”建设,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教学成果。2000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四年一届)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是全国唯一连续三届蝉联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高等医药院校。为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药学会药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全国药学继续教育联盟组长单位、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药学学科组组长单位,积极履行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的职能,建设药学类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培养药学类一流师资、一流学生,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药学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教育强国建设。 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高等药学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研究和实践范本。近年来,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4门(其中线上一流课程6门、线下一流课程3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4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10门(其中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3门、江苏省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50门次,江苏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编著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种,入选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41种。优质的课程资源、教材及实践教学体系被全国各药学院校学习借鉴。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首批获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的高校之一,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现有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校外实习基地157个,所有校级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均为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扎实推进研究生培养工作,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建设,重视学位论文质量,连续六年国家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为100%,连续获评“全国中医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首届和第二届每年仅评选出十篇)。在江苏省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评议中,我校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学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