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博爱门户网 > 广西高考分数线 > 正文

广西考多少分能上常州工学院 附-录取分数线

2023-08-17 23:47:51 文/博爱门户网

根据最新广西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数据,常州工学院在广西招生录取数据显示,广西考生上常州工学院的分数在353至462分,位次为135915至18253位次区间内,所以我们预测2023年广西高考考生需要考在353至462区间才能上常州工学院。

一、广西考多少分能上常州工学院

1、2022年广西考生上常州工学院:理科最低分需要353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35915名;

2、2021年广西考生上常州工学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54分,录取最低位次为62484名;

3、2020年广西考生上常州工学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48分,录取最低位次为66655名;

4、2022年广西考生上常州工学院:文科最低分需要440分,录取最低位次为44578名;

5、2021年广西考生上常州工学院:文科最低分需要497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8253名;

6、2020年广西考生上常州工学院:文科最低分需要462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8663名;

广西考多少分能上常州工学院 附-录取分数线

二、常州工学院在广西的2020-2022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1、2022年常州工学院在广西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2 广西 理科 本二 353 135915 省政府
2022 广西 文科 本二 440 44578 省政府

2、2021年常州工学院在广西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1 广西 理科 本二 454 62484 省政府
2021 广西 文科 本二 497 18253 省政府

3、2020年常州工学院在广西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0 广西 理科 本二 448 66655 省政府
2020 广西 文科 本二 462 18663 省政府

最好的二本大学排名

序号院校名称省份批次
1广东财经大学广东二本
2贵州医科大学贵州二本
3重庆医科大学重庆二本
4遵义医科大学贵州二本
5上海海关学院上海二本
6广东金融学院广东二本
7天津理工大学天津二本
8西安邮电大学陕西二本
9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二本
10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二本
11集美大学福建二本
12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二本
13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二本
14上海商学院上海二本
15苏州科技大学江苏二本
16成都大学四川二本
17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二本
18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二本
19广东医科大学广东二本
20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二本

新高考地区怎样填报志愿

1、实事求是。

新高考地区的考生要根据高等学校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希望就读的高校和专业进行综合分析,全面考虑、统一安排。知己知彼是正确填报志愿的基础,志愿不要偏高,但也不要偏低,偏高容易脱离实际,难以实现自己愿望,偏低影响将来发展与成才。

2、拉开梯度。

新高考地区的考生在同一批次内选报院校志愿时,相邻两个顺序志愿之间应有一定的“差异”。即第一志愿院校选定后,新高考地区的考生在第二志愿、第三志愿、第四志愿栏内选报的院校一般应是连续几年内生源不是很充足的院校;这种差异不是指两所院校录取线的不同或两所院校知名度的差异。

新高考填报志愿拉开梯度有助于增加考生的录取机会,新高考地区的考生如果按照这种差异选报志愿,排在后面的院校顺序志愿发挥作用的几率会更大一些。

3、留有余地。

新高考地区的填报志愿要掌握好合理的梯度,在慎重填报第一志愿的前提下,填报第二志愿时不要集中于同一层次,应注意拉开档次。同时,做到有进有退,退是为了进,在专业上退是为了院校上的进,在院校上的退是为了专业上的进,要充分留有余地,以争取更多的录取机会。

三、常州工学院最新介绍

常州工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经济发达、文教昌盛、交通便捷、美丽富饶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州,其前身为创建于1978年的常州市七·二一工业大学。1980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常州职业大学。198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常州工业技术学院。2000年,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常州市机械冶金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常州工学院。2003年,传承常州师范教育百年文脉的常州师范专科学校(筹)成建制并入常州工学院。历经4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地方高等学校。 学校现有辽河路校区、巫山路校区、会馆浜路继续教育学院和长江路科技产业园,总占地面积近1300亩;设有18个教学单位,拥有58个本科专业(48个专业招生),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5700余人;在职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7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近480余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2人;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333工程”培养人选和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等125人次。 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致力培养切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0万余名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学校开展了与常州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目前,学校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立项高校和首批启动高校,教育部和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培育院校,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首批试点高校,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江苏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江苏省特色专业4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类)5个,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一期工程项目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10个。 学校现有机械工程、软件工程、电气工程和土木工程4个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获批江苏高校“文化创意”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建设单位;建有特种加工、特种电机研究与应用两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以及微特电机研究与应用、建设工程结构与材料性能研究等9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拥有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与电机产业学院等2个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以及新传媒创意产业学院等4个现代产业学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常州市社会科学院数据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州市创新创业与改革发展中心等社科研究智库,获批通用航空器关键部件智能循环制造、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两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与11家企业共建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化工危废与工业固废协同处置两个行业联合创新实验室,建有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有融研发、生产和实践于一体的常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常州工学院大学科技园以及数控技术应用及装备、软件、建筑工程技术等10个校内产学研一体化中心,内设常州研究中心、瞿秋白研究中心、中小企业研究院等40个人文社科研究机构。 学校坚持“在服务常州中获取资源、在扎根常州中打造特色、在贡献常州中提升能力”的办学方略,秉承“团结、严谨、求是、创新”的校风和“教会学成、守正有为”的校训,整体优化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新途径和新方法,着力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建有“奖、助、勤、贷、补、减”帮困助学体系,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贫困学生助学金以及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新生奖学金、考研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学校依托企业、行业和校友资源,建立了稳定的省内外毕业生就业基地和就业工作网络,构建了就业长效机制,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毕业生当年平均签约率均在96%以上,考研录取率、出国率等逐年上升。 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丹麦、加拿大等境外的50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在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学分互认、合作办学等领域开展合作。学校拥有软件工程、土木工程、学前教育等3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均被确定为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学校为江苏省教育厅认定的“留学江苏”目标学校,招收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的57个国家的留学生。 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节水型高校”“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等省级荣誉,荣获“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状”等市级荣誉。 当前,学校正以*新时代**思想为指引,聚焦高等教育改革,围绕常州“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发展定位,推动改革创新,深化产教融合,精准务实地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向着建成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 (数据更新于2021年9月)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