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博爱门户网 > 广西高考分数线 > 正文

广西考多少分能上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附-录取分数线

2023-12-02 04:20:36 文/博爱门户网

根据最新广西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数据,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在广西招生录取数据显示,广西考生上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的分数在346至388分,位次为141689至47516位次区间内,所以我们预测2023年广西高考考生需要考在346至388区间才能上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一、广西考多少分能上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1、2022年广西考生上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理科最低分需要346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41689名;

2、2021年广西考生上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理科最低分需要353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30375名;

3、2020年广西考生上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理科最低分需要387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05537名;

4、2022年广西考生上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文科最低分需要425分,录取最低位次为52332名;

5、2021年广西考生上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文科最低分需要418分,录取最低位次为48253名;

6、2020年广西考生上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文科最低分需要388分,录取最低位次为47516名;

广西考多少分能上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附-录取分数线

二、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在广西的2020-2022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1、2022年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在广西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2 广西 理科 本二 346 141689 省教育厅
2022 广西 文科 本二 425 52332 省教育厅

2、2021年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在广西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1 广西 理科 本二 353 130375 省教育厅
2021 广西 文科 本二 418 48253 省教育厅

3、2020年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在广西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0 广西 理科 本二 387 105537 省教育厅
2020 广西 文科 本二 388 47516 省教育厅

高考志愿录取状态

1、自由可投(在架可投)

有些省份又叫做“在架可投”,指考生的档案没有被投出去或者被学校退档的一种状态。

2、正在投档

代表省招办正在将考生档案投给相关院校,而“已经投档”则代表学生的档案已经被投进某高校,这也意味着考生越过了被高校录取的第一道“门槛”。

3、院校在阅

表示高校已经接收到了考生的电子档案,并正在审阅。需要注意的是,录取状态显示“院校在阅”并不意味着考生将被录取了,因为通常省招生投给高校的档案数都是超过学校招生指标的,所以一般都会有少部分学生被学校阅档后却不录取。

4、预退档

如果录取状态是“预退档”,那就说明考生将因为种种原因而被退档,往往只能参加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录取。不过,考生如果被退档,高校都会注明退档理由。

5、预录取

表示考生将被某所高校录取了,院校已通过网络将拟录取名单提交给省招办。

6、录取预审(录取待审)

部分地区也叫“录取待审”,代表省招生办已经在网上录检审核完院校的拟录取名单,但录取名册还未经省招办审核签字盖章。

7、录取

考生被院校录取。

平行志愿填报怎样报

要“保底”,各批次志愿填报注意落差

“平行志愿”不是“平等志愿”,也不是“平行录取”。考生填报的平行志愿有自然顺序,并不是只要成绩达到所填报的4个平行志愿院校录取条件,就可能会被4所院校同时录取。实际上,只要考生档案投到一所志愿高校后,就不会到其他高校,对每个考生而言投档录取机会仍然只有一次。

选准“参考值”,注重学校录取平均分

考生在平行志愿填报志愿时,可根据自己一模、二模的成绩,看看自己在区、学校、班级的排名,咨询老师往年该名次段考生的去向,掌握自己可能被录取的学校范围,然后再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在这个范围内做选择。

三、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最新介绍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其前身是创办于2000年的广州大学松田学院。2020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并更现名。 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有广州和肇庆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420亩,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生14000余人。校园布局大气舒朗,现代气息浓郁,体现“山水校园,文礼学府”的理念。 愿景:倾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大学品牌,力争将学校建成一所学生满意、教工自豪、同行认可、社会尊重、政府放心、国内有美誉度与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民办应用型大学。 使命:为学生成才和教工发展创造高增值价值,为城市繁荣和区域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校训:博学笃行,经世致用。 育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 发展理念:规范发展,内涵发展,融合发展,集群发展,创新发展。 发展战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文化润校,特色名校。 学校教学设施先进齐备,生活配套完善便利。建有实验(实训)室139个,多媒体教室145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367万元,满足各专业教学需要;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的图书馆,藏书(含电子图书)百万余册,是绿色、生态、人文的学习空间,也是以人为中心的智慧校园信息资源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文化传承中心;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的体育馆,由综合训练馆、篮球馆、游泳馆组成,包括学生体质测试室、舞龙舞狮馆、武术馆、健身馆、舞蹈馆、有氧操馆、健美操馆、瑜伽馆、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等18个附属场馆和标准攀岩场,馆外建有标准400米田径场、体育场、网球场和篮球场,共同构成一个功能齐全的体育文化活动中心,是进行教学、健身、娱乐、休闲以及举办各类体育赛事等活动的理想场所,也是目前国内高校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的体育馆之一;积极推进校园数字化建设,校园宽带、无线网络、5G 信号全覆盖,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生公寓空调凉爽,热水充足,直饮方便,宽带畅行,四人空间,独立床铺,是温馨的休息学习之地。 立足大湾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站在新起点,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主动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对接国家、省市重大产业发展战略和珠三角主导、支柱、新兴产业链,设立有14个教学及科研单位;建设了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数字产业等产业需求和人才需求高度匹配的九大应用型专业集群;开设了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七大学科门类的39个本科专业。“体育学”和“民商法学”获批省级重点培育学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法学”“金融学”获批省一流本科专业;“高级英语”“管理学”获批省一流本科课程;“法学”获批省级重点专业、“金融学”获批省级特色专业;金融学、产品设计、法学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外语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获批省级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近年来先后有800余人次在各级各类课外学术科技、文体艺术竞赛中获省级及以上奖励300余项;历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 学校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以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培育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为主线,坚持不懈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助力学校建设高水平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现有教师630余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170余人。聘任了一批海内外知名教授担任学术顾问及课座教授,聘任了一大批业界精英和“双师型”教师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全面实施 “双高”型教师引育计划、“双源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计划、“双智”型教师培养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等。 学校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发展进程,积极开拓国际化办学新格局。推进会计学、财务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四个国际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的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开展赴美带薪实习项目,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与澳大利亚国王学院、伦敦里士满美国国际大学、美国阿什兰大学合作开展本硕连读联合培养项目;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研究生保荐项目。 学校积极服务社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成立“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分会”“城乡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孵化型基地: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与治理研究中心”和“广东省毽球训练基地”“广东省攀岩训练基地”,建有5个校级科研所,是广东省决策咨询会员单位。坚持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联动发展,传承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毽球、武术、龙舟等传统运动的普及和提高。 学校坚持科学发展,社会声誉良好。先后被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评为“改革开放30周年广东最具竞争力独立学校奖”和“改革开放30周年广东最佳就业服务奖”,连续七年被增城区人民政府授予“增城教书育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校园绿化荣获“广州市花园式单位”称号。在中国校友网发布的2020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上,学校进入“区域一流独立学院”行列。在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应用大学(独立学院)百强榜中,学校排名全国前列。2021年6月,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发布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我校跻身全省本科院校上榜行列。 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学校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为战略主线,以“全面达到或超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要求”为首要任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牢固确立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主动融入国家、广东省、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需求,全面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速度、安全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021年12月)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