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博爱门户网 > 四川高考分数线 > 正文

四川考多少分能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附-录取分数线

2023-09-03 11:20:29 文/博爱门户网

根据最新四川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数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四川招生录取数据显示,四川考生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分数在515至589分,位次为83025至32937位次区间内,所以我们预测2023年四川高考考生需要考在515至589区间才能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四川考多少分能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2022年四川考生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科最低分需要515分,录取最低位次为83025名;

2、2022年四川考生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外合作):理科最低分需要549分,录取最低位次为51857名;

3、2021年四川考生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科最低分需要559分,录取最低位次为48146名;

4、2021年四川考生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外合作):理科最低分需要560分,录取最低位次为47298名;

5、2020年四川考生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外合作):理科最低分需要554分,录取最低位次为58849名;

6、2020年四川考生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科最低分需要589分,录取最低位次为32937名;

四川考多少分能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附-录取分数线

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四川的2020-2022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1、2022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四川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2 四川 理科 本一 515 83025 省政府
2022 四川 理科 本一 549 51857 省政府

2、2021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四川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1 四川 理科 本一 559 48146 省政府
2021 四川 理科 本一 560 47298 省政府

3、2020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四川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0 四川 理科 本一 554 58849 省政府
2020 四川 理科 本一 589 32937 省政府

二本压线生报考要注意什么

平行志愿一旦有一所院校提档,但据有分数优势的考生占满了你所选择的专业,你又不服从专业调剂,必然会落到下一个批次的院校的行列。这点二批本科“压线”考生要格外注意,从某种程度上说,独立本科与普通类本科无论是在学费上还是办学水平上都是有区别的。

从规避被退档风险的角度考虑,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谨慎考虑,不要轻易填报“不服从”。实际上,即使填报服从志愿进入不理想的专业,以后仍有可能转入较好的专业或通过研究生升学来提升自己的个人竞争力。尤其是那些高考发挥不好却很有潜力的考生,填报志愿时不妨考虑一下“转专业”这一途径。

高考提前批次报名时间是什么时候

各省本科提前批志愿一般在6月底填报,部分省份专科提前批志愿安排在7月初,具体以本省市招生工作规定为准。高考的提前批次是指比普通批次要早,一般高考结束以后提前批次就开始报名,如果提前批报了没被录取也不会影响其他批次的填报录取。

下面整理了部分省份2022年本科提前批次报名时间:

四川省本科提前批次志愿填报时间为6月25日17:00。

河北省本科提前批次志愿填报时间为6月26日12点,截止时间为6月27日12时。

湖北省本科提前批次志愿填报时间为6月29日8:00点,截止时间为6月30日17:00。

河南省本科提前批次志愿填报时间为6月26日8:00点,截止时间为6月28日18:00。

湖南省本科提前批次志愿填报时间为6月29日8:00点,截止时间为7月2日17:00。

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最新介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现有雁塔、草堂两个校区和一个科教产业园区。雁塔校区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古城墙;草堂校区坐落于高新区草堂寺景区草寺东路,毗邻千年名刹草堂寺;华清科教产业园位于西安高新技术东开发区幸福林带南段,东依景色怡人的浐灞生态园;两校区和产业园区总占地4300余亩。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天津北洋西学学堂,1956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市政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是新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本科学制的建筑类高等学府,我国著名的土木、建筑“老八校”之一,原冶金工业部直属重点大学。1959年和1963年,学校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98年,学校划转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现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陕西省、教育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 经过并校65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实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一所以土木建筑、环境市政、材料冶金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工、管、艺、理、文、法、哲、经、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被国际建筑师协会(UIA)授予"建筑教育特别贡献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学校党委被******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学校是国务院首批获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拥有原国家重点学科3个(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兼博士后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6个;具有17种类别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博士点涉及工学、管理学2个学科门类,硕士点涉及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理学、法学、哲学、文学等7个学科门类,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为B+(全国前20%);材料科学与工程为B(全国前30%);管理科学与工程为B-(全国前40%);工程学、环境与生态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现有20个学院,66个本科专业,其中,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环境设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文化产业管理、冶金工程、交通运输、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工商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1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9个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城乡规划、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功能材料11个专业相继通过国家专业评估认证。 学校拥有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智库、国家级成果研究推广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8个,3个甲级资质设计研究院。陕西省依托学校成立了"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研究院”、“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 目前,在校各类学生总数36000余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近19700余名,研究生近9000名,留学生100余名;专任教师1800余名。拥有在职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南非科学院院士1名、校友院士8名,国家教学名师1名,全国师德标兵1名,全国优秀教师4名、全国模范教师3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入选者6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7名、入选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国家评估认证委员会委员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名、在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1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名、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获准团队1个、教育部“*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累计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0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在国家重大教育教学改革中,学校先后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入选教育部首届“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屡创佳绩。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1项;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金奖3项,摘得全国“优胜杯”;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一等奖3项;在第27届国际建协UIA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全球最高奖;此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大学生先进成图、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金相技能大赛、三维数字化大赛等多项竞赛中屡获最高奖项。学校在2020年度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50位。 并校65年来,学校扎根祖国西部,铸就了"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凝练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树立了"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建设输送了30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成为国家土木建筑、环境市政及材料冶金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面向未来,学校将紧紧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紧密对接国家"双一流"和陕西省"四个一流"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建设,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为早日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来源:宣传部,更新日期:2021年10月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