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博爱门户网 > 云南高考分数线 > 正文

云南考多少分能上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附-录取分数线

2023-09-09 07:47:42 文/博爱门户网

根据最新云南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数据,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在云南招生录取数据显示,云南考生上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的分数在317至436分,位次为152160至79285位次区间内,所以我们预测2023年云南高考考生需要考在317至436区间才能上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一、云南考多少分能上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1、2021年云南考生上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理科最低分需要317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52160名;

2、2021年云南考生上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文科最低分需要436分,录取最低位次为79285名;

云南考多少分能上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附-录取分数线

二、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在云南的2020-2022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1、2021年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在云南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1 云南 理科 专科 317 152160 市政府
2021 云南 文科 专科 436 79285 市政府

容易捡漏的二本院校有哪些

学校名性质批次2022分数
长治医学院公立本科二批470
锦州医科大学医疗学院民办本科二批470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公立本科二批467
山西中医药大学公立本科二批465
吉林医药学院(中外合作)公立本科二批464
齐鲁医药学院民办本科二批464
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民办本科二批461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民办本科二批461
河北中医学院公立本科二批457
锦州医科大学(中外合作)公立本科二批456
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民办本科二批455
山东协和学院民办本科二批455
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民办本科二批451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民办本科二批426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立本科二批426
赣南医学院公立本科二批426
甘肃中医药大学公立本科二批426

实力强的二本排行榜

序号学校名称全国排名批次
1重庆师范大学224二本
2北华大学254二本
3重庆工商大学265二本
4泰山医学院273二本
5鲁东大学278二本
6湖南商学院294二本
7聊城大学304二本
8山东建筑大学306二本
9齐齐哈尔大学306二本
10北京联合大学309二本
11山东中医药大学309二本
12北方工业大学313二本
13郑州轻工业学院315二本
14重庆理工大学317二本
15青海师范大学323二本
16天津商业大学324二本
17青海民族大学329二本
18贵州民族大学330二本
19赣南师范大学332二本
20河南财经政法大学332二本
21吉林财经大学332二本
2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335二本
23长春中医药大学335二本
24北京服装学院340二本
25辽宁石油化工大学340二本
26大连海洋大学345二本
27青岛农业大学345二本
28广东技术师范学院348二本
29长春大学348二本
30吉首大学348二本
31湖南工业大学353二本
32中原工学院353二本
33广西师范学院355二本
34佳木斯大学357二本
35信阳师范学院357二本
36西藏民族大学357二本
37合肥学院363二本
38北方民族大学363二本
39辽宁工业大学365二本
40贵州医科大学367二本
41贵州财经大学367二本
42沈阳化工大学371二本
43沈阳理工大学371二本
44临沂大学374二本
45大连民族大学375二本
46山东工商学院375二本
47上海应用技术大学375二本
48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375二本
49塔里木大学375二本
50北京农学院383二本

三、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最新介绍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经理学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 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979年成立的北京市经委职工教育师资进修学校,1984年更名为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03年,河北远东职业技术学院(原华北石油职工大学)划转并入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同年,原国家经贸委在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挂牌成立北京经理学院。2006年,学校转制为普通高等学校,更名为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2012年10月,学校隶属关系由市国资委转至市教委。 在四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秉承践行“积学求是、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创新发展“厚德强技、慎思笃行”的办学理念,坚持办学为民的价值取向,以“做对学生最好、最负责任的高职学院”为己任,紧扣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着力培养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首善标准、国际视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技术技能人才,做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坚强基石。 学校现有北京望京和河北固安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287亩。设有临空经济管理学院、数字财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外语与学前教育学院、珠宝与艺术设计学院、基础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训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及教学机构。现有教职工530余人,在校生近3000人,专任教师28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比44%,有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高创名师、教学名师等近20人。此外,学校还聘请其他院校知名教师、行业企业专家、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等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具有创新能力、能够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师资队伍。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新时代**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精神要求,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创新,学校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开拓新局面。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紧压实,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不断强化。“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获第六届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优秀奖。继创新高职“槪论”课2+2和“基础”课1+1+1模式之后,思政课“双主体、双结合、双互动”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培育时代新人方面发挥了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课程思政经验广泛推广,打造了“12135经管模式”,两门课程(名师团队)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学校入选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幸福学园”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品牌。学校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在市属高校“平安校园”考核中连续三年获评“优秀”,是连续获评“优秀”的唯一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学校立足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及“两区”建设,紧扣数字经济发展人才需求,深化专业改革。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全国职业院校旅游类示范专业点”。临空经济管理、数字财金、人工智能、宝玉石鉴定与加工等4个专业获批北京市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群),6个工程师学院、大师工作室获批北京市职业院校特色高水平实训基地,其中“数字视效生产性实训基地”和“西门子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入选教育部认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学院试点院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全国职业院校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是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作为牵头单位建设的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顺利通过验收。牵头成立北京数字经济职业教育集团、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院,产教融合深度推进,获评“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50强”。 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提升。强化党委统筹领导,研究决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技能竞赛奖励办法、创新创业激励办法,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和创客空间等。近年来,学生获市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110余项,其中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连续两年的“(国际)互联网+”大赛中,获总决赛银奖1项、铜奖2项,147个项目获北京赛区奖项;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获国赛三等奖1项、北京市1金2银。学校获第二届“中英“一带一路”国际青年创新创业技能大赛”中国区总决赛杰出院校奖,北京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两年荣获“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8%以上,专升本率、创业率居北京高职院校前列。 社会培训服务品牌优势明显。作为原国家经贸委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点培训基地,北京市安全生产高端培训示范基地,学校坚持传承创新、育训并重,构建了培训服务新体系,年培训规模1万余人次,涵盖企业管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基层党建、对口援建、社区公益、科学实践等,培训规模、培训层次均居市属高职院校前列。2019年学校被认定为“北京市民终身学习示范基地”,2020年学校入选首批北京市高精尖产业技能提升培训机构、首批首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首批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河北省及廊坊市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基地。 国际化办学搭建新平台。学校是原全国第一家具有接收留学生资格的成人高校,已累计对来自100余个国家的1万余名留学生进行了汉语培训,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近年学校与英国德比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等境外优质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推进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牛津校区、中澳国际学院、中泰商务文化学院建设。学校获评“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连续两年获“中泰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突出贡献奖”。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政策环境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市“两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加快推进,为学校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提出了更高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学校将紧抓机遇、乘势而上,以改革创新的胆识和气魄,以勇于争先的精神和智慧,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向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人民满意的高职学院”的发展目标不断迈进。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