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博爱门户网 > 海南高考分数线 > 正文

海南考多少分能上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附-录取分数线

2024-04-19 13:29:20 文/博爱门户网

根据最新海南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海南招生录取数据显示,海南考生上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分数在250至250分,位次为50953至50667位次区间内,所以我们预测2023年海南高考考生需要考在250至250区间才能上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海南考多少分能上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1、2022年海南考生上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综合(不限)最低分需要396分,录取最低位次为50667名;

2、2021年海南考生上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综合(不限)最低分需要348分,录取最低位次为50953名;

3、2020年海南考生上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1):综合(不限)最低分需要250分,录取最低位次为50750名;

海南考多少分能上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附-录取分数线

二、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海南的2020-2022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1、2022年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海南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2 海南 综合 不限 专科 396 50667 省政府

2、2021年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海南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1 海南 综合 不限 专科 348 50953 省政府

3、2020年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海南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0 海南 综合 不限 专科 250 50750 省政府

本科第一批: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11工程”院校、部省共建的原部委所属重点高校、经批准参加本批录取的高校(专业)。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书要买吗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还是要买的,上面有当年高考所有招生政策、招生计划、以及往年的参考投档线。招生政策必须要自己研究,别的地方了解的政策不一定准确。填什么志愿,院校代码、专业代码只有这本书上有,往年录取分有网上的可查有的只能看这书。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中以院校代号来区分院校,院校名称左侧的1个字母+3位数字为院校代号。有的院校有多个代号,比如有些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校本部是不同的院校代码,还有的学校因为招生专业多,面向普通高考招生时也使用多个代码。考生填报志愿时要加以注意。

三、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最新介绍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2004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由原济南纺织工业学校、济南市建筑工程学校、济南市财经学校、济南市公用事业学校四所国家和省级重点中专合并组建,已走过57年的办学历程。 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做有灵魂的工程教育”的办学定位,“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山东示范、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职学院”的发展定位,面向“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城市、黄河国家战略中心城市”的服务定位,励志耕耘,砥砺精进,不断开创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学院是山东省首批特色名校、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荣获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产教融合50强、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中国职业院校世界竞争力50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文明校园等30余项国家级、省级称号。 学院占地面积120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9.38亿元。下设土木工程学院、工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工程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轨道交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通识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外合作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3个二级学院。面向全国8个省市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 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146574”党建工作体系,打造五大特色党建阵地,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创新架构“四课堂、五联动、多平台、四协同”大思政教育体系,全力推进“三全育人”。学院荣获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教育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品牌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示范单位、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项荣誉称号,辅导员获教育部年度人物提名奖1人、入围奖1人,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华北赛区一等奖3项,省一等奖4项。 聚焦产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紧密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大产业及济南市重点产业,着力打造智慧建造、智能制造、工程管理、新能源与智能汽车、现代商贸服务、数字创意、轨道交通、新一代信息技术8个专业群,开设40个招生专业,其中2个“3+2”本科专业。现有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央财支持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6个、省级品牌专业群2个、省级精品课程2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6门,国家级生产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教学资源库1个,“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25个,牵头开发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9本、编写国家职业标准9项、山东省专业教学指导方案5个,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 内培外引,师资队伍建设量质双优。学院现有教职工675人,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的占75%,高级职称教师占50.7%,双师型教师占80%。其中,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人;山东省教学团队7个、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立项建设团队1个、名师工作室3个,山东省教学名师3人、青年技能名师4人;济南市拔尖人才2人、领军人才3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高级人才61人;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5人。建有以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为主的兼职教师库,常年特聘100余位行业企业专家为学院顾问、产业教授。 同频共振,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发展。学院与十余家行业协会、二百余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与华为、京东、天元等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与SAP公司、浪潮集团、中建公司等大型企业校企共建全国首家装配式建筑教学实训基地、山东省建筑施工安全和装配式建筑施工体验式教育试点基地、通力电梯北方培训中心等校内实验实训基地219个,紧密型校外实践基地183个。牵头成立全国工业互联网职业教育集团、山东省服装设计协会、济南市装配式建筑职教集团,荣获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50强,是国家5G综合应用示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校、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示范单位。 全域联动,创新创业教育全国典型。学院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完善治理架构,构建了深度融合的专创培养体系,形成了内融外协、全程帮扶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成立山东创谷孵化基地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入驻创业实体总数91个,创业有效带动就业。荣获教育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1项、省赛金奖3项、银奖11项,第十三届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一等奖等40余项省级以上奖项。中央电视台《纪录东方》、中国教育电视台分别报道我院双创教育事迹,学院是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山东省众创空间、济南市创业孵化基地、泉城众创空间。学生荣获山东省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1人、第五届“山东优秀大学生创业者”2人。 对标接轨,国际合作办学成效显著。学院发挥重点建设专业优势,构建了多国别、多专业、多模式的中外合作办学体系。开办中澳、中德4个合作办学项目,在泰国建设海外分校--海右国际学院,“中泰‘海右国际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入选“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2018-2020年)。与马来西亚6所高校开展“专升硕”联合培养,与国(境)外30余所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中资企业联合建立海外人才培养基地,累计200余名长短期留学生来校学习,学院连续三年蝉联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获评中国职业院校世界竞争力50强、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首批“经世国际学院”。 面向区域,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学院现有国家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1个、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3个、省级应用技术优质协同创新中心1个,建有国家级及省市级建筑、交通、机电等岗位培训点,积极承担全国建筑门窗安装项目经理、二级建造师、出租车从业资格培训、驾驶员培训、社区教育等各类教育培训,同时承担山东省春季高考服装专业技能考试、1+X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师资培训、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任务。学院是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济南市职成教研究所、济南市就业指导中心挂靠我校。学院《对口帮扶莱芜区大王庄镇助推乡村振兴案例》写入教育部《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报告》,对口帮扶的黄鹿泉村被文旅部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德能并重,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突出,69名同学入选首批“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名单,入选人数全省前三。近三年学生获大赛国家级奖项508项、省级奖项514项。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水平、工作态度、政治素养满意度均在95%以上。毕业生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突出特点赢得社会高度认可,很多毕业生被中铁十四局、中建八局、山东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浪潮、中国重汽集团、青岛海尔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录用。学院获评山东最具行业影响力高职院校、山东最具网民口碑的高职院校、山东家长最喜爱的十大学院。 十四五期间,学院将会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努力打造成为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典范”、区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地方应用技术积累与转化的“中心”、引领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地”。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