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博爱门户网 > 新闻数据 > 正文

博爱县的历史遗迹有哪些

2024-02-22 10:01:02 文/博爱门户网

博爱县的历史遗迹-观音峡游览区。全长2.5公里,这里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深峡幽谷,山中有水,谷中有泉,丹川溪旁,河谷宽阔,奇草芬芳,山花烂漫,真可谓五步一景,十步一重天。溪水宽处有倒影,窄处水拥争。主要景点有将军岩、将军瀑、镇海鲸鱼石、猫头鹰、罗汉岩、唐僧面佛、枯石逢春、北魏古丹道、涌泉石、灵泉、龙吟滩、北魏摩崖石刻、青天河大佛、观音灵容台、戏水滩、怪石滩、天河瀑布等。水中有鱼、虾、蟹、鳖,山上有野兔、野鸡、野獾,林中有画眉、斑鸠、鹦鹉,可观赏、可垂钓、可爬山、可游泳,可划船。景区可欣赏到古丹道、北魏摩崖石刻、世界第一天然大佛、丹道观音等人文景观。

博爱县的历史遗迹有哪些

27.博爱县的历史遗迹-博爱青莲寺。位于博爱县鸿昌街道办事处九街。始建于清代。 青莲是佛教经典中最美丽的花朵。《大藏经·阿含部》说,一切水花中,青莲花第一。鄈城僧众、居士捐资修建起一座寺院,慧远、慧永遂以佛教所赞赏的青莲,命名为青莲寺。释昙始,是刘宋时的高僧。关中(陕西)人。号白足和尚。出家后,常显神通。晋孝武帝太元(376~396)末年,携带经、律数十部,至高句丽弘扬教法,此为高句丽闻道之始。义熙初年,还归关中途中,来到青莲寺。这时慧远、慧永历经战乱,避祸江南。释昙始便驻锡青莲寺。

28.博爱县的历史遗迹-天井关游览区。位于天井关古战场至青天河水库大坝之间,是古时兵家对垒的古战场,是现代纵情蓝天碧水的天然娱场。青天河水库大坝始建于1966年,竣工于1983年,它是英雄的博爱人民肩扛担挑、一石一框历经17年,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创下了顶天立地的人间奇迹。整个大坝高76米,长160米,年平均蓄水量为2700余立方米,用以灌溉良田,旱涝保收,并可进行三级发电,年发电量可达300多万千瓦时。主要景点和设施有:东汉古槐、谷底彩虹、天井关古战场、丹谷长虹、丹河漂流、青天河大坝、三教圣殿、千奇洞以及高档次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购物中心、青天河精神纪念馆等。

29.博爱县的历史遗迹-耕织图石刻。共有20副画面,分别刻在四块长200厘米,宽30厘米的青石上,均系减地线刻,在画面的间隔部位,用卷云纹和花鸟图案填充。画面内容共分两组,排列自右向左。第一组共十幅图案,是反映稻子从种到收的整个过程。第二组共十幅图案,是反映棉花从播种到织成布的全过程。耕织图石刻展现了清代晚期豫北人民男耕女织的劳动景象,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加工棉花系列图刻石,对研究我国农业史、科学史和艺术史都有着重要的价值。纺织过程和《天工开物》里描述的程序基本相同,为研究我国清代晚期棉纺织操作程序增添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30.博爱县的历史遗迹-成汤帝庙大殿。位于博爱县城东北3公里柏山乡上屯村。始建于元代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原有山门、拜殿、大殿、照壁、东西厢房等,现中轴线上尚存拜殿和大殿等主体建筑。成汤庙大殿,座北面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单檐悬山顶前出廊式建筑,灰色筒板瓦覆顶。整体建筑手法粗犷简洁,体现了早期建筑的特点。大殿设四根檐柱,覆盆式柱础。台基平面随殿身作长方形,东西长11.2米,南北宽8.1米,上铺方砖。檐下铺作布局疏朗,明次间各施补间铺作一朵,为四铺作单下昂计心造,昂嘴扁平底宽为高的二倍。梁架为草栿,栿、枋用自然材。屋架结构为四椽栿用两柱,檐柱有明显的柱侧脚和柱生起,脊柱顶用丁华抹颏栱和叉手承托脊槫。

31.博爱县的历史遗迹-樊哙庙大殿。位于博爱县城南三公里清化镇北朱营村。大殿座北向南,元代不厦两头造建筑。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建筑前置月台,六级台阶。大殿置前廊,前檐柱为小八角石柱,柱头砍杀,有柱侧脚和柱生起,莲花覆盆柱础,柱上雕花卉图案。檐下置四铺作单下昂内转五铺作异形栱。大殿前檐当心间补间铺作两朵,次间各一朵,后檐当心间补间铺作一朵,次间无补间铺作。补间铺作栌斗为瓜楞斗,壁内依次为泥道栱、泥道慢栱、柱头枋和正心榑。室内梁架采用草栿造,置三椽栿和四椽栿,四椽栿前后端置老檐柱和后檐柱上。灰布筒板瓦覆顶,置五脊六兽,檐头和排山勾滴有虎头、盘龙、福、禄、寿等图案。大殿因梁头朝北,群众俗称倒梁庙。铺作、阑额和大殿内壁上均有彩绘痕迹,保持宋元时期特征。

32.博爱县的历史遗迹-博爱观音寺。位于博爱县东南15公里金城乡白马沟村。据康熙五十七年《重修观音寺佛像记》载“覃怀河邑迄东三十余里白马沟镇古有观音寺,不知创自何时,仅存至正年重修迄我朝”。现存古建筑依次有阎王殿、中佛殿、大佛殿和配殿,另外还有北魏大石佛像一尊,明清碑碣石刻十余件。中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木构建筑,屋顶覆以灰布筒板瓦。檐下斗栱为一斗二升交卷云式蚂蚱头,明间平身科两攒,次间各一攒,柱头置三间通长的平板枋,柱头上未置斗栱,直接承托七架梁头。殿内置三架梁、五架梁和七架梁,梁间由瓜柱支撑,三架梁上置叉手,七架梁及平板枋上均有彩绘痕迹。山墙为五花山墙。碑记记载为元代建筑,明代重修建筑。

33.博爱县的历史遗迹-博爱大王庙。位于博爱县城中心第九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脊吻齐全,正脊中间有龙吻,上封宝葫芦,垂脊有跑兽。悬山顶,上覆灰筒瓦。檐下置斗栱,普间普作,前檐十攒,每攒两踩。耍头为蚂蚱头。横额为通枋,木柱侧脚,鼓式柱础,檐出一米,山墙挡风板、垂鱼均好。前有隔扇门窗皆完整。后檐斗栱普间普作单踩,殿内四架梁,每个拉枋都有花栱撑托,雕工精湛,建筑艺术很高。大殿西侧现存二间偏殿,保存尚好,后院有明清时期碑碣十六块。其中明嘉靖、隆庆、崇祯年所立三块,清代十三块,有康熙、乾隆等年所立。碑碣内容皆为建庙、修戏楼、装修神祠记。

34.博爱县的历史遗迹-博爱老君庙。始建于清代。位于博爱县金城乡东金城村。老君庙座北向南,现存正殿面阔三间10米,进深二间6米,檐下有单采斗拱,均一斗二升,柱头普作,正间二赞,次间各一赞,卧方为通方。顶部覆有灰筒瓦,正垂有大吻,文革中打坏一部分,室内有两根柱子,柱头有驼峰,梁架有简单彩绘,正殿东西侧各有配房三间,殿前各有东西厢房三间,上均覆盖有灰筒瓦,大门东侧现存药王殿三间,殿前有卷棚三间,顶部均覆盖灰筒瓦,正垂脊有些毁坏,殿内现存康熙三十六年和三十八年重修集资碑两块,大门西侧有西厢房三间,各个殿房均为硬山,灰筒瓦覆顶。

35.博爱县的历史遗迹-寨卜昌村古建筑群。寨卜昌村古建筑群清代民居建筑,主要包括12个院落和1座祠堂。其中1号院为二进四合院,现存4座20间。2号院3号院为主挎平行式二进四合院,现存2座16间。4号院现存5座22间。5号院现存5座19间。6号院现存7座27间。7号院现存4座16间。8号院现存5座19间,1947年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部占用,西厢房为-办公室。9号院10号院现存5座19间。11号12号院现存3座11间。王氏宗祠始建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现存4座12间。另存有圣旨碑8通及大量碑刻墓志和古槐。现存的寨墙建于同治七年,高9米长2500米,现存2000米,四周立寨墙,设寨门和敌台,有寨河环绕,寨墙和古村由西北向东南呈龟背形。

36.博爱县的历史遗迹-西关清真寺。位于博爱县西关村建筑形式似凤凰回头看牡丹。大门为凤凰头,楼阁式建筑,坐北朝南,歇山顶,上封宝胡芦,兰琉璃瓦覆盖,正、垂戗脊均有跑兽,正面竖匾上书《开天古教》,檐下有斗栱。大门口两侧石狮守门。照壁西侧为二门,亦称“望月楼”,面向东,面阔三间楼房,歇山。正门上匾书《敬一归真》,楼后匾书《望月楼》。顺中轴线往西二十米砌一大型月台,月台两侧各有一个碑楼均为重修牌。月台上,清代所建卷棚,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殿顶兰琉璃瓦覆盖,中间竖一匾额楷书明太祖百字赞褒语,檐下普间普作共八攒斗栱,每赞三踩,角作五踩,殿两侧和正面一样结构,耍头为像形龙头。与卷棚紧连为拜殿,面阔五间,顶覆盖绿琉璃瓦,再往西为窑殿,面阔八间。

37.博爱县的历史遗迹-青天河摩崖石刻。青天河北魏摩崖石刻位于青天河景区内,石佛滩隋唐摩崖石刻位于石佛滩景区内。青天河北魏摩崖石刻位于青天河景区内一座酷似天然大佛的山峰腰部。该山峰高180米、宽100米,摩崖石刻镌刻在半山腰绝壁上,面临丹河,下距河面 80 米。佛龛为一天然石龛,面积近2平方米,一尊线刻观世音像居中,左、右两侧刻有题记,竖行,共 432 字。石佛滩隋唐摩崖石刻开凿于隋大业十一年至十二年间,初创时为隋朝皇家所封同义寺,唐代又开凿一批佛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修建焦太铁路时曾毁一批,所剩部分分布在南北长60米、高20米的悬崖峭壁上。共有佛龛 59个,造像78尊,题记10方。

38.博爱县的历史遗迹-西金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博爱县金城乡西金城村,西北距县城7.5公里,北距太行山地10公里,海拔高度107-108米,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穿过遗址东部。遗址发掘共开10×10米探方50个,连同三条解剖探沟共计发掘面积5200平方米,取得了重大成果,发现龙山文化城址1座,城址周围的古地貌和经济生产区划,并首次在河南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小麦遗存,对研究中原地区的文明起源和人地关系演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2013年5月3日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9.博爱县的历史遗迹-六堆寓遗址。位于博爱县寨豁乡馒头山村。据1960年博爱县县志记载:拣到有动、植物化石,有原始人类住的山洞和古小地坑等。地层现状看,主要是古生代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灰系地貌,内含白云岩、泥灰岩及深灰色燧石岩,地貌溶洞都很有特色。这里是自然形成的东石河上游。经过多年冲刷、风化形成了多处自然岩洞。有一较大溶洞,深10米宽3米。半山腰现存大小溶洞5个,洞外悬岩边砌有不规则石块墙。山洞大的进深十余米,小的进深2-3米不等,出的石器有在洞内拣到,有在山坡拣到。有龙骨化石、石核,刮削器、砍砸器等。

40.博爱县的历史遗迹-石佛滩摩崖造像。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石佛滩摩崖造像位于博爱县城西北约9公里的太行山南麓山崖下,造像分布在南北长约100米,高约20米的悬崖峭壁上,共有佛龛59座,造像82尊,铭记4方。龛高约0.2-1米,上部呈半圆弧形,两侧雕刻立柱。大部分龛内雕刻有一佛二菩萨,其中一龛内的佛刻技艺精良,刀法细腻,线条流畅,阿弥陀佛面部丰腴俊美,神态慈祥,两侧菩萨长帛飘动,一幅世俗妙龄女郎形象。在一方铭记下题记:唐开元二十一年。

  • 相关文章